一條沉水的魚。
<<10 | 2024/1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12>> |
本来想着今天应该用不着记录,就写写日常游戏进度什么的,结果依然有新的药丸。
这两日(反复被删)的热搜是汉口殡仪馆领取骨灰的那长长的队伍。关键词:电话通知、社区/单位陪同。汉口殡仪馆是专门火化新冠或者疑似逝者的,即使分批次分时段领取,有受访家属称也排了四个小时以上。而其他各区殡仪馆的队伍也不遑多让。有小道消息称要求武汉各区在清明节前讲疫情期间的逝者入土为安并加入考核指标。紧接着出了通知:为了防止聚集性传染,清明期间全市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推出集体祭扫和网络祭扫。仅仅怕的是聚集性感染吗?到底防啥甚于防川,哪个不是心知肚明。本以为不能自由地生不能自由地死已经是天花板了,结果往上头竟然还强行给盖了间阁楼,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方方事件真的也是令人唏嘘。首先说一下,方方是我喜欢的作家。或者说是中国当代文学里为数不多我能看进去的作家。也可能本身是女性的关系,她的小说里少有同时期其他作家那连篇累牍令人不适的男性凝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每被推着往前走一步就踏上交叉小径的一个路口,在浪潮里挣扎沉浮。她的小说一贯很虐(或者说狗血?我爱狗血!让狗血洒得更猛烈一些吧!),而散文和杂记则可爱很多。她写了不少关于武汉的书——我读的第一本,就是高中时看的《行云流水的武汉》。作为一个只吃蛋不关注鸡的路人读者,对她这个人本身则不甚了解,也没太想去了解。可能因为是本地作家,偶尔会在新闻或者八卦里看到只言片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几年前讽刺一个写诗老干部体溜须拍马倒是一把好手的所谓“作家”。任何哪怕是有一丁点智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搞这种跪舔创作的人竟然能入作协有多么荒诞。对方竟然还觉得委屈,竟然还闹了起来,竟然还打了官司,竟然还打赢了。然而这就是我们所在的人间,唏嘘好笑又无奈。而这次,由于她在微博上写封城日记突然就火了起来。用现在的专有名词,叫“出圈”。而她所写下所记录的,无非只是些我们每天所身处的所经历的琐碎日常;所批判所表达的,也是稍微有点独立思考和评判能力的人的疑问和诉求。前期抨击她的点,基本上都在于“我不信武汉怎么可能有这么惨一定是造谣”,在评论转发里骂骂咧咧的人,也多只是一些智商堪忧的SB。大概觉得她说记录下的这些并不是撕开华美袍子露出皮肤上的脓疮,而是盛世繁花丛中不请自来的嗡嗡嗡扰人心绪的苍蝇。其次下场的,则是一些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大V。他们其中一些可能本身偏执或者三观堪忧,另一些则是以此为生意的意见领袖。通过造假、拿放大镜抠细节,抓住“不真实不客观不准确”→造谣。迎合SB见风就起浪的心情,拿起爱国大棒,挥舞得虎虎生风。至于现在,疫情走向了尾声,日记也即将宣告完结。官员的追责没有,舆情控制下场了,也算是另一种秋后算账。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发声并获得一些影响力的人闭嘴。
这个时间节点下场的风息神泪,喷起人来还是一如既往地恶臭啊。而且那句劈头盖脸的“我可没提某女士的名字你为什么认为我只是看武汉日记就认定我在说谁这个固有印象哪儿来的其他居民也写日记为什么你认定的就是她”的缝隙式无赖表述真的是和数十年前如出一辙的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关注她多年,对其观点不怎么认同,但是抱持着人间观察的心态也想让自己多看多听。事实上,我关注了不少这样的账号,现在的SNS和大数据太容易根据各人好恶筛选推送,让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观点。然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扯回来,还是说缝隙。最早只是觉得有些偏激,当年的流行词叫“小粉红”或者“自干五”,然而其内部却并不统一且存在多重鄙视链,也时而互殴,但是大概能归为一类。缝隙当为其中翘楚,但又听不得他人如此嘲讽,一言不合就开喷,花样百出精彩绝伦。不论其想输出的观点是非对错,就看“喷”这个具体行为本身,可谈得上辞藻华美精彩绝伦,给我这样只潜水不发言的围观群众带来不少乐趣。论坛时代式微之后,SNS兴起。她开喷的次数也比之前少了 ,内容指向也更为单一且明确,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淡风轻对此类行径表示不屑,但从来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心的我暗搓搓地觉得,她有那么点艹意见领袖人设的感觉。这次她喷方方,实在是超过我的承受范围取关了。我一贯以心宽广忍耐阈值自居,但是这回实在是……身在其中而浪潮当头,实在是无法说服自己如往常一样当一个身处其外的观察者,往自己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再捅刀子。
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能理解的。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自己的选择。缝隙数十年来给自己艹的人设一如既往屹立不倒,也是不容易。至于那个协和do医生的操作,就很令人不舒服了。疫情省内TOP医院的一线医生,在我心目中还是会自带一点滤镜的。早期在微博上缺乏物资时的求助和李文亮去世那夜的发声,给他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现在再带头指责方方搞错广西援汉护士是脑死亡不是死亡“不尊重实时不尊重生命”。就像一位博主说的:“为什么会有人毫不犹豫地利用社会残存的善意,又在利用过后毫不犹豫地毁掉他之所以受惠的基础?为什么会有人面对无理的推断迫害有口难辩,然而转头就精神抖擞地用相同的逻辑推断他人?”我再次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大概还是为了流量吧。这么一操作,虽然争议这么大,但是流量上来了。黑红也是红,光这几天,一百块一个的微博问答就有不少,再往六层楼那个科普路数走一走,就又是一门生意。等做大了出名了,就能跳转私立自立门户了。前些年的医生大V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在公立里出名,在私立里赚钱,还大大减低被捅风险。不是说这个路数不好,对于个人而言,几乎算是最好的出路。这次疫情,也是多么好的一个转型契机。可是对于这个人这件事来说,就有点太不要脸了。在次事件里,他很明显是杆枪。只是被使用或者是自愿出头,就无从猜想了。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仅存的声音都要被消灭,所有人都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就像我会为李文亮而难过并不是因为他是英雄的吹哨人,而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如你如我。谁也不知道在这些仅存一点良知的人,谁是下一个李文亮。他们究竟是不懂得,还是根本不在乎?
在时代之中,人人都是记录者,而记录的主体是人,记录本身也必定是主观的。可是连这样的声音,也是不被允许的。官方的新闻媒体变成这样已经很悲哀了,连个人表达都必须整齐划一地喜闻乐见,就令人彻底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今天打车上班打了一个小时才打到。和司机闲聊,被告知打车软件明日接送医护服务就结束了。然后拉我进了一个“为天使护航2.0”群,表示这是志愿者们自发组织的。我十分感动,真的只有人民心疼人民。封城初期医护无法出行,只要你上前线拼命但是并没有人管你怎么去,也是这些人自发组织冒着极大的风险免费为医护服务。然而对于一个社恐而言用软件打车已经是我的极限,之后估计可能还是会选择步行吧。五公里而已,应该也还行,步行一个多小时大概就能走到。
今天在动森还清了扩建的贷款,然后欠了更多的贷款,以至于商店好容易开门了却无钱买家具。还有三个新的小动物要移居过来,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说好的无人岛呢!!!”。感到了心累。
这两日(反复被删)的热搜是汉口殡仪馆领取骨灰的那长长的队伍。关键词:电话通知、社区/单位陪同。汉口殡仪馆是专门火化新冠或者疑似逝者的,即使分批次分时段领取,有受访家属称也排了四个小时以上。而其他各区殡仪馆的队伍也不遑多让。有小道消息称要求武汉各区在清明节前讲疫情期间的逝者入土为安并加入考核指标。紧接着出了通知:为了防止聚集性传染,清明期间全市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推出集体祭扫和网络祭扫。仅仅怕的是聚集性感染吗?到底防啥甚于防川,哪个不是心知肚明。本以为不能自由地生不能自由地死已经是天花板了,结果往上头竟然还强行给盖了间阁楼,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方方事件真的也是令人唏嘘。首先说一下,方方是我喜欢的作家。或者说是中国当代文学里为数不多我能看进去的作家。也可能本身是女性的关系,她的小说里少有同时期其他作家那连篇累牍令人不适的男性凝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每被推着往前走一步就踏上交叉小径的一个路口,在浪潮里挣扎沉浮。她的小说一贯很虐(或者说狗血?我爱狗血!让狗血洒得更猛烈一些吧!),而散文和杂记则可爱很多。她写了不少关于武汉的书——我读的第一本,就是高中时看的《行云流水的武汉》。作为一个只吃蛋不关注鸡的路人读者,对她这个人本身则不甚了解,也没太想去了解。可能因为是本地作家,偶尔会在新闻或者八卦里看到只言片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几年前讽刺一个写诗老干部体溜须拍马倒是一把好手的所谓“作家”。任何哪怕是有一丁点智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搞这种跪舔创作的人竟然能入作协有多么荒诞。对方竟然还觉得委屈,竟然还闹了起来,竟然还打了官司,竟然还打赢了。然而这就是我们所在的人间,唏嘘好笑又无奈。而这次,由于她在微博上写封城日记突然就火了起来。用现在的专有名词,叫“出圈”。而她所写下所记录的,无非只是些我们每天所身处的所经历的琐碎日常;所批判所表达的,也是稍微有点独立思考和评判能力的人的疑问和诉求。前期抨击她的点,基本上都在于“我不信武汉怎么可能有这么惨一定是造谣”,在评论转发里骂骂咧咧的人,也多只是一些智商堪忧的SB。大概觉得她说记录下的这些并不是撕开华美袍子露出皮肤上的脓疮,而是盛世繁花丛中不请自来的嗡嗡嗡扰人心绪的苍蝇。其次下场的,则是一些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大V。他们其中一些可能本身偏执或者三观堪忧,另一些则是以此为生意的意见领袖。通过造假、拿放大镜抠细节,抓住“不真实不客观不准确”→造谣。迎合SB见风就起浪的心情,拿起爱国大棒,挥舞得虎虎生风。至于现在,疫情走向了尾声,日记也即将宣告完结。官员的追责没有,舆情控制下场了,也算是另一种秋后算账。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发声并获得一些影响力的人闭嘴。
这个时间节点下场的风息神泪,喷起人来还是一如既往地恶臭啊。而且那句劈头盖脸的“我可没提某女士的名字你为什么认为我只是看武汉日记就认定我在说谁这个固有印象哪儿来的其他居民也写日记为什么你认定的就是她”的缝隙式无赖表述真的是和数十年前如出一辙的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关注她多年,对其观点不怎么认同,但是抱持着人间观察的心态也想让自己多看多听。事实上,我关注了不少这样的账号,现在的SNS和大数据太容易根据各人好恶筛选推送,让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观点。然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扯回来,还是说缝隙。最早只是觉得有些偏激,当年的流行词叫“小粉红”或者“自干五”,然而其内部却并不统一且存在多重鄙视链,也时而互殴,但是大概能归为一类。缝隙当为其中翘楚,但又听不得他人如此嘲讽,一言不合就开喷,花样百出精彩绝伦。不论其想输出的观点是非对错,就看“喷”这个具体行为本身,可谈得上辞藻华美精彩绝伦,给我这样只潜水不发言的围观群众带来不少乐趣。论坛时代式微之后,SNS兴起。她开喷的次数也比之前少了 ,内容指向也更为单一且明确,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淡风轻对此类行径表示不屑,但从来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心的我暗搓搓地觉得,她有那么点艹意见领袖人设的感觉。这次她喷方方,实在是超过我的承受范围取关了。我一贯以心宽广忍耐阈值自居,但是这回实在是……身在其中而浪潮当头,实在是无法说服自己如往常一样当一个身处其外的观察者,往自己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再捅刀子。
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能理解的。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自己的选择。缝隙数十年来给自己艹的人设一如既往屹立不倒,也是不容易。至于那个协和do医生的操作,就很令人不舒服了。疫情省内TOP医院的一线医生,在我心目中还是会自带一点滤镜的。早期在微博上缺乏物资时的求助和李文亮去世那夜的发声,给他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现在再带头指责方方搞错广西援汉护士是脑死亡不是死亡“不尊重实时不尊重生命”。就像一位博主说的:“为什么会有人毫不犹豫地利用社会残存的善意,又在利用过后毫不犹豫地毁掉他之所以受惠的基础?为什么会有人面对无理的推断迫害有口难辩,然而转头就精神抖擞地用相同的逻辑推断他人?”我再次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大概还是为了流量吧。这么一操作,虽然争议这么大,但是流量上来了。黑红也是红,光这几天,一百块一个的微博问答就有不少,再往六层楼那个科普路数走一走,就又是一门生意。等做大了出名了,就能跳转私立自立门户了。前些年的医生大V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在公立里出名,在私立里赚钱,还大大减低被捅风险。不是说这个路数不好,对于个人而言,几乎算是最好的出路。这次疫情,也是多么好的一个转型契机。可是对于这个人这件事来说,就有点太不要脸了。在次事件里,他很明显是杆枪。只是被使用或者是自愿出头,就无从猜想了。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仅存的声音都要被消灭,所有人都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就像我会为李文亮而难过并不是因为他是英雄的吹哨人,而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如你如我。谁也不知道在这些仅存一点良知的人,谁是下一个李文亮。他们究竟是不懂得,还是根本不在乎?
在时代之中,人人都是记录者,而记录的主体是人,记录本身也必定是主观的。可是连这样的声音,也是不被允许的。官方的新闻媒体变成这样已经很悲哀了,连个人表达都必须整齐划一地喜闻乐见,就令人彻底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今天打车上班打了一个小时才打到。和司机闲聊,被告知打车软件明日接送医护服务就结束了。然后拉我进了一个“为天使护航2.0”群,表示这是志愿者们自发组织的。我十分感动,真的只有人民心疼人民。封城初期医护无法出行,只要你上前线拼命但是并没有人管你怎么去,也是这些人自发组织冒着极大的风险免费为医护服务。然而对于一个社恐而言用软件打车已经是我的极限,之后估计可能还是会选择步行吧。五公里而已,应该也还行,步行一个多小时大概就能走到。
今天在动森还清了扩建的贷款,然后欠了更多的贷款,以至于商店好容易开门了却无钱买家具。还有三个新的小动物要移居过来,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说好的无人岛呢!!!”。感到了心累。
PR
排排坐 |
一些小陳谷子和一些小爛芝麻
|
聽到濤聲 |